846、驱逐出境,遣回原籍(2 / 2)
明长城遗址:此城墙西起嘉峪市嘉峪关,经酒泉、高台、临泽、张掖、山丹、永昌、民勤、武威、古浪、景泰等县,从五佛寺过黄河,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伸延,直到黑山峡,出峡口进入宁夏,经过190公里的河东墙,盘旋蜿蜒,高低起伏,东至“天下第一关”山海关。它在甘肃境内长约1000公里,全用黄土夯厚13~20厘米,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、杂草或沙夯实。高10米,上有1米高的女儿墙,设置垛口。底厚5~6米,顶宽2米。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,高10米以上,因黄土夯筑,俗称烽火墩。基方6×6米,顶上垒砌小屋为了望哨所。墩间距约5公里,连瞩相望,十分壮观。遇隘口、山口、河口均在长城外筑了望台。嘉峪关、山丹、永昌、古浪等市县境内的城墙保存完整,矗立在戈壁沙漠中,气势雄伟,一望如龙。至于其他一般残存高度为1~7米,穿越农田地段,时断时续,遗迹走向犹存。
临洮秦长城:其最西端在甘肃临洮县城东23公里尧甸长城坡。南北走向,黄土版筑,残高1米左右。是秦统一六国后所建长城的西向起点。其后,断断续续,经渭源、陇西、通渭、会宁、静宁等且入宁夏后又回甘肃境环、庆阳县入陕西省,翻山越岭,飞渡沟壑,穿沙漠草原,蜿蜒东去,止于鸭绿江畔。
宁夏战国秦长城:它由甘肃进入宁夏西吉县南部,然后向东北,绕固原县城后,又折向东南,经城阳等地进入甘肃镇原县境,为中国在战国秦国人统一六国之前所修建的古长城,即秦国于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灭义渠戎后,为防御义渠残余势力骚扰而筑。根据地势,因地制宜修筑,以土夯成,未有包砖。在平地者,墙外取土,低于地面起筑,每夯层厚5~13厘米,基宽8米,逐渐收分,外壁陡立,内壁缓斜,取土处即自然形成壕沟。在有河处沟处,则利用河沟陡立的崖壁,在上面略加修筑即成。保存高度在1~3米之间。长城上每隔200~300米筑一凸出于墙外的墩台,距离为当时弓箭的有效射程之间。长城附近和长城经过的重要隘口、山顶,有烽燧遗址。它对秦国的强大及其统一事业起过重要作用。
围场古长城:在河北围场县岱尹(发y音,not yi一,伊)上村附近,是清乾隆十七年,乾隆帝狩猎时发现的一座燕、秦长城真迹,城东西绵亘达200余公里。
烧锅营子燕长城:在辽宁建平县张家湾村南山至蛤蟆沟脑北之间,长约7公里,是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代燕国所筑的长城中保存得较好的一段。据《史记·匈奴传》记载,燕将秦开击破东胡后,“燕亦筑长城,自造阳至襄平。置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郡以拒胡。”长城由西向东,穿高山,跨河谷,气势雄伟。构筑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逢石石垒,遇土土筑。因此,当地群众有石龙、土龙之称。虽经二千二百余年的沧桑变化,至今仍清晰可见。城墙宽2~2.5米,存高0.5~1.5米,特别是蛤蟆沟脑北山的一段,石墙存高达1.5米,大体保持着原结构状况。
华阴魏长城:起于陕西华山北麓玉泉院涧西之朝元洞,起伏蜿蜒迂回150余公里,经韩城竟直达黄河边沿。战国时魏国为防御西面的强秦,沿境筑城,作为军事屏障,故称魏长城。在华阴境内的朝元洞、红岩、城南、河湾子、西关等村,都有残垣存留,尤以城南村东300余米保存最完好。城迹高5~6米,厚7~8米。在西关村以南还有堡寨遗迹,显系当时设兵把守的据点。
穆陵齐长城:位于山东沂水县城北50公里穆陵关两侧,系战国时齐国人所修建的古长城遗址,长约45公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