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2章 国有疾,何以医?(2 / 2)
在场观礼之人,原本不少只是来走个过场,但此时许多人脸色相比之前已经郑重了许多,毕竟李易的话实在是有煽动性。
李易对着天上拱了拱手,道:“幸得上苍垂青,易先斩华雄,后诛董卓,于是,易欢喜非常,以为大功告成,天下百姓至此就可安居乐业,便向天子请辞,希望重归山林,做个逍遥自在之人,但陛下盛情挽留,易无法推辞,只能厚颜暂居南阳太守之位。”
“易自知才能不足,不敢有片刻懈怠,幸得有诸多贤才相助,这才使得南阳逐渐安定,只待今年秋收之后,南阳百姓再不会有饥饿之忧。”
“可是!”
李易一握拳,忽然加重了语气,道:“南阳虽然安定,可天下却不安宁,自董卓之后,长安洛阳之地,百姓生计依然苦不堪言,河北之地,战事连连,据说十室有九室为空,至于中原,同样苦不堪言,如今宛城附近,就有许多百姓是从北方逃难而来。”
“诸位,明明国贼已除,但天下百姓困苦依旧,谁能告诉李某,这是为何!”
李易的这一声发问几乎是吼出来的,仿佛带着不甘,激愤,又好像蕴含着无奈,悲凉,让在场许多人,也不禁顺着李易的思路低头沉思,这到底是为什么?
在场中人虽然多是世家,算不上是普通的老百姓,但君王社稷尚且以民为本,这些世家又岂能例外?
虽然世家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,但不可否认,只要世家们的脑子里没坑,他们肯定也希望天下是太平的,毕竟覆巢之下无完卵,之前的黄巾就是例子,那时倒霉的世家有多少?
当然,在场也有一些聪明人,并不会简单的被李易的三言两语带动,他们关注的不是李易的话,而是李易本身,思考李易为何要说这些话?
李易停顿了几个呼吸的功夫,下面一片静悄悄,不管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,还是说,压根就想不明白这个问题,全都没人出声。
“呼……”
李易吐出口气,缓缓道:“看来,诸位是不知道了,呵呵,其实,李某也不知道。”
有个别神经粗大的人这时发出了笑声,但很快就被临近的相熟之人给按下。
台上李易也笑了一声,不过却是苦笑。
“易思虑良久,想救万民于水学功底,肯定呵呵,所以,李易干脆就把蔡邕这位大儒,还有刘表那个反面教材拿出来,有这俩人在前面挡着,除非是论语读傻了的一根筋,谁来找李易理论?
在场又有不少人小声讨论着,间或夹杂着几声笑声,这次倒是没人阻止,毕竟李易拿刘表说事,确实有点“意思”。
“唉。”
李易仰天长叹,唏嘘道:“易才学浅薄,始终不能找到医国之道,但易却不灰心,易觉得,之所以求之不得,是因为易一人之力太过弱小,倘若能够网罗天下贤才,众人集思广益,难道还不能寻找医国之道?”
“所以,易到南阳之后,便立即命人建设书院,且抛弃旧制,在书院设立诸多学堂,如文、法、兵、农、医等等一共近十类目,而且将来还会更多学科,为的就是汇聚天下英才于此,教授英才于此,以众人智慧,寻找那医国之道!”
ntent
三国之化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