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[历史]我与长生》TXT全集下载_60(2 / 2)
要知道,当时候的情形可比如今差远了。
最开始跑快递时候,最基本的跑地图就让她花费许多心思。她知道东南西北,明白观望天象,但天下是陌生的。这个事实无法改变,所以羲和只能靠着自己去摸,去了解。
好在她当时遇见了吉量,但也因为路上道轨不同弄得十分麻烦。不过吉量也非普通马儿,大路小路哪里都能跑,只要她把车马修修补补,后来就特别打造之后这才让她一路平坦。
交通工具只是极为简单的问题,除此之外面对形形色色上下九流人士,羲和也很是头疼。各国的言语不通,字也不同,就连货币法律都问题。有好多次生意就是这样没得,好在她不是普通女子,谁要亏了她应得的钱是不可能。不过就是换算等方面,以至于让羲和的算术一直都在运用进步。
明明最开始,她只是个偏科的文科生。
想想在齐国买了一摞子鲜货,在合法的方式下运输到楚国去,不同的斤两不同的钱财……
羲和摇了摇头,这种日子已经过去了,她也很久没有再这样了。
院门有人敲门。
羲和走出去一看,数位脸生先生装扮的男女站在面前,方才痛哭流涕的武科先生把脸洗干净,笑着扬声道,“学生张楚见过院长。”
众人惊艳又激动,眼见为实才能肯定同僚所言不虚。
学院那庞大的石碑栩栩如生,每逢几年都会用交代下来的颜料涂画再抹上。王院长曾言院长极是爱美讲究,若是回来看见‘自己’灰扑扑的样子,心里定然不高兴还会迁怒走人。因此学院上上下下都很看重,尤其是学院对面的雕像馆,王院长被摸秃了,院长的样子还是光鲜亮丽。
而眼前明艳的女子,雕像就是长得再像也比不上真人看着鲜活。
更没有那股子照面就很逼人的感觉。
羲和并没有这般意识,挑了挑眉,“何时?”
众人连忙热情的见过,张楚说道,“先生们得知院长回来,特意前来一见。”
羲和点头,想想之前的惯例,“那就晚些时候吧,用饭的时候说也行。”
“那,可让人来将里屋打扫干净?”
“里头干净又凉快,不用了。”羲和不在意的摆手,那本帛书随着扬了扬。
张楚顿时一笑,“原来院长在看《风礼》。”
“你看过《风礼》?”
羲和轻问一声,毕竟这只是她的随笔之作,里面还带了一些日常和吐槽。虽然只是随意一扫,但她发现竟然一字不落的都在。
有先生笑道,“这是院长所书,经世后世人推崇,乃是学生入学必读之书又怎么会没看过?”
说着他激动的满面涨红,看着羲和的神情宛如天人。这似乎也打开了话匣子,不用羲和回话面前的几位先生们也跟着一般模样,七嘴八舌的说起自己拜读时的心得。
明明是陌生人,却无心插柳柳成荫,在她不知道的情况将她推崇志高。羲和觉得有些好笑,又很享受的抱臂靠着院门前,她也不说什么,就是默默地看着他们,嘴角扬起轻轻浅浅的笑意。
那股子逼人的气势依旧,更带上了几分随意的慵懒。
羲和显得漫不经心,但不阻碍先生们对她的敬仰。在他们看来,天人一般的院长,横看竖看都不是人。毕竟书中的事物很经得起推敲,更让后人受益匪浅开解起来。再加上用词诙谐,还十分实务有用。其中有一二片段,尤其是周幽王戏诸侯等,因为描写太过真实,最被人摘出来。茶舍里说书的,包括不懂学识的百姓也喜欢听这些,并一度风靡推崇。
如此之书就像是自己亲眼所闻所见,贯穿数百年的曾经,离开了百年的人又忽然回来。依旧年轻貌美,甚至比印象中还要俏丽,没有半分圣人年长的模样。
这哪是人啊!
这肯定不是啊!
不然圣人不是随处都是了?
况且原来刘国开国皇帝顾及名声等等,对他们学院表面很敬重,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。刘邦无论是政治军事,在原秦朝的基础上样样都有改革。哪怕身后有秦国在,但他们基地毕竟在汉国,做事多多少少也束手束脚不知所措。
偏偏王院长不许他们搬,只说这里原来就是荒山土匪寨子。一木一瓦,无一不是院长亲手设计甚至伸手砌起来的,院长看见他们舍弃定然会发恼。说的时候,王院长还特意的拿了秦三世皇帝做例子,笑着抚了抚年老后蓄起的胡须道,“秦始皇死了就死了,后人胡说八道也醒不过来。可咱们院长是在外面活蹦乱跳的,看你们守不住,那你们的小命也就守不住了。”
说罢,看众人吓坏了,便有解释安慰,让他们乖乖的。只要乖乖的,就会知道院长是很护短的人。
有什么委屈,见到人的时候不要客气说了就是。
王院长不会骗他们,但没想到他老人家没了,院长都没回来。
这八年来,学院被太学和其余儒家私学抢了不知多少学生。要不是当年的衣铺等始终和学院相辅相成的资助合作着,不至于关门但绝对不能保持原来的奖学金等丰厚的活动。所以曾经的天下扬名的金字招牌学院,已经彻底的成了门槛极高的地方。
学院凋零,让他们很是惭愧。
眼看着羲和干脆挪了一石头坐在院门前,如今的李院长和张楚对视一眼,顿时想起了这些前情来。
李院长当即喊人来帮忙打扫院子,张楚则从伙房里端出一只烧鸡。
王院长说的,院长就喜欢吃,有吃的才有心情听他们说。
张楚跑的极快,又几下挤进了人群中,声音雄厚有力喊着,“让开让开!”
“你挤什么?”有先生不明皱眉。
张楚没理他,忙笑着将烧鸡奉上。
李院长在旁恭恭敬敬的作揖,“学生见过院长,王院长临走前嘱托学生定要好好开蒙传道授业,但学生有负重托啊!”
说着他就软了一样蹲在羲和身边,一边洒泪一边告状。
作者有话要说:《风礼》,这本大概在后来出现的科举制后,会让考生痛并快乐着……
这个时间是罗马共和国的后期,由元老院、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。
就是满大街的小老大小老头那种,干什么都要乒乒乓乓开会的。
第174章 丝绸之路(十一)
文人相轻,许多时候无端的就会看不惯, 更不要说确实受到了胁迫的。
羲和本来听得好好的, 忽然之间变成听苦水。那酸唧唧的, 愤恨不满的等等,人不高兴的时候其实没有高低文武之分,只不过他到底是混成了院长的人,学识也许比不上转学的先生们,但他人际交往上极有一套, 说话更有王诩的门派,又带着他自己的风格。
哪怕羲和不是听之就信的人, 也忍不住看他一眼。
只是一眼,并不带上任何言语。
李院长感觉到了些许,但没有真正的开口说什么便不妨碍他,甚至觉得有了极大的安慰。尤其是身后的先生们, 在他蹲下哭诉的片刻就明白了缘故。于是一个人说,变成了十数人齐声附和, 偶尔还要七嘴八舌的添上。
总而言之,汉国国君上梁不正下梁歪, 虚情假意过河拆桥等等。反正能说的不能说的, 都要一一吐干净说痛快。
羲和坐着没动,里间由着人打扫完了, 自己又在院门接连吃了几碗肉食,下课钟铃响了。
闻风而来的先生络绎不绝,随之还有一些学生们也赶了过来。一个个就像看猴子似的蜂拥而至, 羲和恍惚间有种要被唯独绞杀的错觉。要知道她扬名之后,世人见到她虽然疯狂,背地里也尖叫像个傻子,但是碍于名声和敬重,真站到她跟前了反而斯文有礼甚至言语很少。
于是,羲和就把自己的粉丝设定为高冷。
偶像跟不上粉丝的节奏,也是很无奈。
好在院长李正终于说尽了,忙将学生驱赶离去。羲和见此拍拍手,“到饭点了?”
“额?到,到了。”
张楚提着食盒点头,神情满是钦佩,院长果然如原来的吩咐一般食量惊人。想来路途上一路奔波遥远,定然吃了许多苦头。
伙房里早就准备了饭食。
羲和在众星捧月下再次得到了万千注目,她淡定的用饭。因为礼仪的问题,先生和学生哪怕好奇也只是用目光去看,不再去打扰。
可能是环境所致,羲和觉得自己仿佛是回到家一样自在,以至于她有点要敞开肚子吃的冲动。好在那些诧异的目光提醒着,羲和吃了几分饱,还特意站在分食的伙房下手钱聊天。百年也不过三四代的差距,得知名字,顺着姓氏问去便知道谁是谁。
羲和问了几人的名字,这才得知有的后人做了先生,有的则入学有成后出门推举为官。就算说不上大有出息,但是日子和美过得去,那便是最好的。
用饭之后再回到小院里,摆设依旧,但不知是否心理作用,似乎觉得不再那么阴风穿透的感觉。甚至连后面的马厩也打扫的干干净净,只可惜那里就放了一辆自动车。王诩的笔记中没有吉量的身影在,羲和想着翻看赵政留下的帛书。
第一封,是她走后留下的。里面细细碎碎既担忧又自责,末尾却是提到了吉量。
赵政跟在身边长大,他做不到通马语,但知道吉量很有灵性听得懂人话。所以说了羲和的情况后,便点头答应留在宫里,默默等待羲和的回来。
之后再无提起,直到扶苏的许多封帛书道,吉量不见了。
推算时间,正好七八年过去,彼时扶苏刚刚备好自封太上皇的准备。
扶苏要走,留下一匹有灵的宝马,吉量不跑才怪。
羲和很理解,只是从此后的消息便彻底断了。漫漫长夜无事可做,羲和干脆就在夜色里翻看这些帛书,赵政一开始碎碎叨叨到最后总会问她何时归矣,直到后来觉得身子不爽利后便决定推出《外传》和《风礼》。说是他等不到她的回来,好歹留点东西证明心意。至于当年羲和给他的丹药,他知道其中效果,都好好收着留给了扶苏。
所谓长生还是别的灵药,他从来没有信过。自然更不信有捷径的事情,若是真的随便一吃就能成真,世上早就乱了,先生也不必说练神功才可的拙劣借口。
说不定早就给他一颗了。
赵政满腹牢骚,越到后来为了威严气势,人前说的话少偏偏帛书上的就越发多。羲和看着看着,越看越慢,面上笑意不止。
说是自己养大的孩子,但她没有看到他出生,更看不到他的死。至于找棺材去聊天,羲和想想还是算了。
羲和看得再慢,帛书也只有这么些,很快便是扶苏的。
扶苏在羲和走后不久就成婚了,婚后带着夫人孩子走马上任去了边境走贸易,美其名曰要走入百姓家,感受欧罗巴人的生活才能做好真正的国际交易。不论真假,反正他是这么说的,也从此在外过得很好。
和赵政的碎碎叨叨不同,他的帛书充满了日常与文化的交流,不似是家书更像是人在秦朝外的周游笔记。师承羲和的他也非高高在上的观望,更喜欢摇着折扇做风流小哥游荡街头,兴致来了也会带着妻儿换上布衣踏遍四方。
同时,扶苏还遇到了罗马共和国的人,甚至和一位长老院的人认识。
罗马共和国,扶苏竟然跑了那么远。
羲和有种吉量跟着去了的错觉。
不得不说,扶苏的帛书更加有趣。直到秦朝来人召回,扶苏继承皇位。当时蒙恬等人回来贺喜时,扶苏将其中一颗丹药分别给了蒙恬蒙毅,剩余两颗在临走前留给了儿子。
登基之后,帛书的内容就变得和赵政一般无二,不同的是总会对国都外的世界充满怀念与期待。扶苏没有怨言,只是忍不住的回忆起最初自在的日子。
于是,扶苏看天下风调雨顺也无战乱,干脆就自封太上皇退位给了儿子。
在众人劝不得也来不及的时候,扶苏一溜烟的跑远了。哪怕后来敌军靠近边境,扶苏最后一封帛书都不曾后悔。
唯一的遗憾,是她没有亲完了看到他的儿子。
但秦三世留下了帛书,并且这人和行事作风一般,字迹随意寥寥。帛书写的像羲和的随笔日记一样,连哪个宫女胖了门前的花儿死了全都说。
总而言之满是废话。
羲和自觉的躺到床上,结果帛书一卷皆一卷的看下去,发现秦三世是极有意思的人。他幼年是赵政教的,太孙之位更是赵政亲点,但是后来他跟着扶苏跑了,看尽了天下之大后,反而觉得秦朝国土辽阔但不过是天下一隅。所以他立志自己当一个守成的皇帝,反正江山在此不埋没祖宗就好。
战乱和小国夹击出乎他的意料,养尊处优的他想了两天,掰点心玩的时候盯着掉下的碎末笑了笑。
对比匈奴等和小国的实力,再想当年所闻所见,秦三世大手一摆,搬家!
搬到下面气候温和的好地方去,宫中有用的东西全都收拾起来一毛不拔就跑。
一空殿,谁会搭理?
后来横空出世一个项羽烧了宫殿,秦三世十分不屑,觉得他脑子不好使,还特意在帛书上巴拉巴拉的说不停。
秦三世的舍得和不封建,当时得到了许多的讥讽怒骂,但事实不过几年,天下百姓能跑的都跑到了秦国国土上。所谓汉国,也只是上面的北方一块罢了。